危亦林的一生经历给后人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10/13/2022 5:20:34 PM发布

从危亦林一生的从医经历和编撰《世医得效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文化启示。

 

第一,学而不厌、持之以恒的探求精神

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的“自序”中,开篇第一句话即引用《论语・卫灵公》中的名句: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明确表明自己治学从医的主张。告诫人们,医学是至精至微之事,病情变化万端,作为一个医生,如果没有高超的技艺,很难救治百姓之厄。因此,必须勤奋苦学,不断提高医术,使自己尽快掌握“利器”,从而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医生。危亦林“幼而好学,弱冠而业医”“儒学渊源,医书博览”,一生学而不倦。

 

他自十一、二岁起,就跟随父亲学医,日间从父侍诊,早晚攻读医书。“凡《素问》诸书,靡不穷究”,每遇疑难处,总要反复推敲琢磨,参求其它各书,以探明究竟。他不但把自己家中世代珍藏的一百多种医书逐一细读过,还时常步行十几里、几十里,到南丰县城及南城上唐等地,向藏书人家借阅各种书籍,有时还一本一本地抄录下来, 仔细研读。

 

他秉承先辈五世之医的诊疗经验,精研内、外、妇、儿、骨伤、 眼目等科,可谓是满腹经纶的医学通人了。但是,危亦林并未满足而就此止步,仍然孜孜不倦地虚心向他人学习。他发现自己在疮肿科和咽喉口齿科方面仍有欠缺,便恭恭敬敬地向这方面的高人请教。即使在他的医术遐迩闻名之后,仍然虚心地向民间医生问药求方。正是凭着他那勤奋好学、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的精神,在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医疗经验,结合自己的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善于“对病而知证,因证而得药”,于临床各科均有独到的心得和发挥。灯影鸡声,不问寒暑,用毕生的心血,整理完成了洋洋数十万言的传世之作——《世医得效方》,在中国医学的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世医得效方

第二,注重实践、注重实效的作风

众所周知,金元时期的医学,上承《内经》《伤寒》的学术成就, 兼收晋、唐及北宋方药的丰富经验,改变了唐宋以来崇尚集方、推行成药、喜温言补、繁琐而又僵化的局面,开创了辨证论治、攻邪已病、 泻火养正、各呈专长、生动活泼的学术新天地。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医家的创新精神。即在临床各科,敢于提出问题,并善于研究问题,阐述自己的主张。于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创立了许多新学派,提出了众多新理论。诸如刘完素的火热论、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说和药物归经说、张从正的攻邪理论、李杲的脾胃内伤学说、王好古的阴证论、朱丹溪的相火论及阳有余阴不足论等等。这种现象对当时的医家和后世的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元代精通医学各科、五世家传的临床大家危亦林,更有他自己的特色。他从不人云亦云,而是注重实践,注重实效,在继承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实践,力求实用与“得效”,一心致力于临床验方、秘方和效方的研究与应用。在危亦林一生的医学实践中,他始终恪守“方虽传自古人,药必出于已手”的原则,认为医生运用成方、古方,必须依据临床经验,量裁适当,才能做到辨证施治,提高疗效。综观《世医得效方》一书所撰集的历代医方,有的经危亦林斟酌加减,有的随功效化裁,与一般因袭成方的医方辑录明显有别。他所收入的众多方剂,均与病证相连,条理清晰,在论述每一个方剂时,都列举脉因证治,理法方药及服法宜忌。立论精当,讲求实效,这不仅对临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也为后世撰写医方之书树立了典范。

 

第三,冲破束缚、奉献祖传秘方的优良品格

秘方,古代又称禁方。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的老师长桑君在向扁鹊传授秘方时说:“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于公,公勿泄” 。可见秘方是不肯轻易公开授人的。《黄帝内经》等名著中,即有“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的说法。因此,在封建时代,许多掌握有秘方的医家,往往有秘而不传的习俗。有的宁可带入棺材,也不肯传于他人,致使一些颇有价值的方药失传于世。而危亦林在他的医疗实践中,大胆地冲破保守思想的束缚,毫无保留地公开了危亦林家庭世代相传的秘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世医得效方》就是一部验方、秘方集锦。例如,“下痢门”记载的治疗五色痢的秘方,“疮肿科”中记载的治疗臁疮的秘方,治疗水肿的秘传八方,治疗痈疽秘传十方等,还有如用秘传降气汤加生姜、黄芩及秘传降气汤吞碧雪衣附子理中丸,治疗喉病;用秘传降气汤去陈皮加黄芩煎,治疗咽喉生疮及冷闭声不出者用升麻散加薄荷、黄芩治上膈连毒,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等,都是危家世代相传的秘方和验方,而这些“随试随效,所活者甚众”的秘方,都是危亦林家族的“绝招”,在当时封建保守思想之规的束缚下,一般人是很难愿意公开的。而危亦林则以一个伟大医学家的胸怀,无私地将秘方奉献给大众。危亦林这种高风亮节的奉献精神,使他成为流芳千古的医学大家。

 

世医得效方

由于元代频繁的战乱和沉重的劳役,当时的贫苦农民受各种外伤和金镞创伤者,屡有发生。因此,前来找危亦林求治者络绎不绝。他眼睁睁看着有些病人,因路途遥远,一路颠簸,增加了不少痛苦,有的甚至贻误病机,而造成终身残疾。便决心把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 使之发扬光大,治疗天下的患者。相传他先后带教过十二名徒弟,平时严格要求弟子,悉心教授他们技术。他曾特地缝制了一些砂袋,里面装着猪肘骨,填满细沙,做成臂腿形状。教徒弟隔着沙袋,反复捏摩里面的猪肘骨,直到把断了的骨骼整复对接起来。他将唐代的“椅背复位法”,进一步改良发展为更实用的“悬吊复位法”,把它详细介绍给世人。他从不为传统的模式所禁锢,而总是有自己的心得和发挥。他在医学方面的创新精神,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对后来的从医者,而且对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会令其感动、使其得到鼓舞。

 

古往今来,在中国医学史上产生了多少伟大的医学家。从扁鹊、华佗、张仲景,到药王孙思邈;从王怀隐、钱乙、庞安时、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朱震亨)到李时珍;从吴瑭、叶桂、王清任直到当今众多的时贤大家,而危亦林只是他们当中普通的一员。这些医家,就像灿烂的群星,泽被天下,照亮了中医学的发展道路。他们以自己的科学实践和伟大精神,支撑起了中华医学的宏伟大厦。希望我国今天的中医药事业,能够在当今高科技的引领下,秉承前辈的探求精神,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让中医薪火世代相传。

 

文章来源:个人图书馆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0216.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