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中医“活字典”,小方见奇效

12/1/2022 5:22:28 PM发布

“为人之寿考兮,掘中医之宝藏;扬中医之特色兮,为民族而争光!”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内经学泰斗、国医大师、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湖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李今庸,因病于4月27日在武汉逝世,享年97岁。李老曾自云的这句,也成为他光辉人生之写照。

李老走得很安详,他的女儿和学生说,他一生宣传中医药学、实践中医药学、维护中医药学、发展中医药学,晚年时光仍坚持读书、思索、研究、写作,为推动中医药发展贡献最后一丝力量。

 

· 13岁追随父亲行医

33岁编写本科教材

1925年,李今庸出生于湖北枣阳的一个中医世家。7岁入私塾,攻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博闻强识,日记千言,常过目成诵。13岁那年,因日寇烧毁了家园,李今庸开始追随父亲行医。

 

“我父亲跟随我爷爷从医开始,很多基本的东西都要读,但他只花了一年时间,就把《内经》读得烂熟,十几岁就展现了学中医的天分。”李今庸的女儿兼传承人李琳告诉极目新闻记者。

此后的11年间,父亲要求十分严格,李今庸先学炮制、卖药,慢慢也能自己开一些固定的方子,解放那年开始单独行医。1953年,李今庸响应号召,在家乡以父亲的诊所为基础组建了“联合诊所”,成为当地主要医疗机构,帮四邻八乡的百姓防病治病。

 

1954年,李今庸到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课程,其间时遇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他带领“抗洪抢险防病治病”工作队,奔赴抗洪一线,进行抗洪、救治,首次运用中医药成功控制住了有可能大规模爆发的急性传染性消化道疾病。1957年,他调至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即湖北中医药大学前身)任教,开始担任中医教学工作。

 

为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李今庸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多次独立编写中医药教材。1958年,他在湖北中医学院筹建了《金匮》教研组并担任组长,并独立编写《金匮讲义》作为本科专业使用。1963年,独立编写全国中医学院第二版试用教材《金匮要略讲义》,从而将《金匮》学科推向了全国。1974年协编全国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学基础》。1978年,主编《内经选读》,参与编著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内经》。1987年为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编写《金匮要略讲解》,2008年该书更名为《金匮要略讲稿》再版发行。

 

· 博览群书涉猎广

“活字典”名不虚传

李今庸的治学方法受近代学者、已故湖北中医学院副院长蒋笠庵影响甚深。1961年,蒋笠庵送给李今庸一本《江汉论坛》杂志,里面主要登载的是关于古书校勘、训诂类的文章。读罢《江汉论坛》,李今庸顿时领悟了老院长希望他学习校勘训诂知识,进而研究古典医籍的良苦用心。

李今庸

从1961年开始,李今庸先后阅读了《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说文通训定声》《说文解字义证》《说文解字注笺》等,又广泛涉猎了雅学、韵书等小学类书籍。博极群书之时,不为古人所囿,常有新解。强调一言之取舍必有于据,一说之弃留必合于理。他首创以治经学方法研究古典医籍。运用校勘学、训诂学、音韵学、古文字学基本原理,融合方言学、历史学、文献学和历代避讳规律知识,对中医古籍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析疑、揭疑、考释、考义类文章数百篇。其说发前人所未发,澄清了许多历代有争议的疑难问题。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1991年国家组织编撰《中国医书百科全书——中医学》,李今庸被特邀为编委。在一次编委会期间,一编委欲以《内经》中一条有关妇科的原文出处为难主编,见主编一时答不出,于是李今庸脱口而出上述文字,并指出该文见于《素问·骨空论》。会后,有人拿出原著一对照,果然一字不差,感叹道:“内经王”“活字典”并非虚传。

 

这是一段流传久远的关于李今庸教授深厚中医经典治学功底的故事。李今庸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成员、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孔明望教授也曾有幸得以一见。

 

孔明望教授是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经学重点学科骨干教师,虽与李老相隔几代,仍为一脉相传。孔明望听过李老的学术讲座,邀请过李老为学科的青年老师和学生们答疑解惑,也单独上门请教过李老。“李老家客厅的两面墙全是书柜,密密麻麻的各类书籍,书柜下面是无数张书签,当时我请教李老一个偏僻字的意思,他马上就说出原文,指出在哪本书的哪一个篇章,并结合《说文解字》和内经原文给我解答。随后,他走到一个书柜前,翻看书签,再拿起一本古籍,翻看原文,果然一字不差!”孔明望告诉记者,“当时李老已经90多岁高龄,‘内经王’‘活字典’真的名不虚传。”

 

· 60余载桃李满园

看病偏爱小药方

“学生要喝一碗水,老师必须要准备一桶水!”在半个多世纪的中医药教学生涯中,李今庸形成了适应中医药特点的教育观,主张择人而教、因材施教,注重传授真知和问答教学。1966年以前,他曾先后给湖北中医学院各届师资班、本科班、西学中班讲授《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八十一难经》等经典著作以及“运气学说”等。上世纪70年代后,又先后给师资班、本科班讲授《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医学基础》。自1978年开始,又率先在全国中医界开展《内经》专业研究生教育。曾先后受全国十多个省市中医院校及中医药科研机构的邀请,讲授《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

 

在主持学校教研室工作期间,李今庸还十分注重对教师的培养。1981年,他提出了“知识非博不能反约,非深不能至精”的思想。1982年,他又要求教师养成“读书习惯和写作习惯”,并在教研室创建了图书资料库,收藏各类图书800余册。1986年,组织主持教师编写《新编黄帝内经纲目》和《黄帝内经索引》。通过编辑书籍及教学参考资料,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坚持十几年不懈努力,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中医药教师队伍。

 

“李老讲课平易近人,深入浅出,总能一语中的,让人茅塞顿开。”孔明望回忆说,李老给学生们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位性格宽厚的长者,笑声非常爽朗。“只要谈论中医药相关问题,他总是兴致盎然,而且思路非常清晰。”

李今庸

“方不在大,对证则效;药不在贵,中病即灵。” 李今庸经常这样告诫学生和弟子。在80余年的从医行医生涯中,他强调临床实践对医学理论的依赖性,注重辨证施治,善治内科、妇科疾病,尤其善治疑难、危重病证。他的每张处方一般为八九味药,每味药的重量多在10克左右,虽用小方常药,却可以起沉疴而愈痼疾。

 

“父亲早年在家乡行医,就一直坚持‘方不在大,药不在贵’。”李琳说,“当时也不分科,他什么病症都见过,除了药到病除,他最关注的是药方要让老百姓承受得起。”


· 耄耋之年笔耕不辍

95岁仍出版著作

从医行医80余年,治学半个多世纪,李今庸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早已著作等身。


他是中医训诂校勘第一人,60多年笔耕不辍,考证所引用先秦两汉、唐宋时期的书籍达257种,其中医学类75种,子类19种,经类16种,史类79种,典籍50种。他著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李今庸》《古医书研究》等数十部专著,独立编写教材、教学参考用书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训诂校勘工作枯燥而沉闷,研读数百种古籍,在晦涩深奥的古文字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遇到难题,有时需要研究数天、数月甚至数年。就这样,李今庸一坚持就是60多年,至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

 

“每写一篇文章,父亲都要头痛数日,然而他仍乐此不疲,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写几篇。”李琳目前在湖北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室工作,主要负责整理研究父亲的学术经验。“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办公室,他每天保持读书、思考和写作的习惯。80岁以后发表了近80篇文章,90岁以后还出版了《中医思考》《续古医书研究》等多本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95岁的李今庸还撰写了《中国医药学是人类医学的瑰宝》《中国古代认识与防治疫病的医史文献摘录》等文章,助力中医抗击疫情。

 

作为中医发展史上著名的“十老上书”者之一,李今庸毕生关注中医发展,为中医药事业振臂呼吁、鞠躬尽力。20世纪80年代,他同国内齐名的中医界有识之士一道上书进言,建议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总局,受到中央领导重视和采纳。在担任湖北省政协常委及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科协常委、湖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长等职务的三十年间,他深入基层考察调研,撰写了大量提案、信函、建议,为落实各项中医药方针政策奔走呐喊,受到各界尊崇。1978年以来,他先后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代表大会等全国重要会议,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他一生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心里装着的永远是如何将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李今庸的女儿和学生说。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0529.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