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无择学术内容

6/1/2023 4:43:21 PM发布

陈氏的主要学术思想在于阐明“分别三因,归于一治”。主张辨证重脉而处方不泥。

 

1.阐论三因

陈氏在《内经》和《金匮要略》有关病因理论的启迪下,结合临床治疗详尽地阐述了“三因学说”,指出“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先。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又指出“所谓中伤寒暑风湿,瘟疫时气皆外所因。”可见陈氏把六淫之邪、瘟疫时气等列为外因。七情所伤为内因,饮食劳倦以及仆伤虫毒等归为不内外因。这三种致病因素。既可单独致病,又能相兼为病,彼此并非完全割裂。另外,陈氏认为三因致病后形成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等。又可作为病因导致不同的病证。

 

陈氏注重病因。其目的是为正确地辩证施治。即“分别三因,归于一治”。他指出:凡治病。须识因。…不知其因。施治错谬。医之大患。不可不知。…“治之之法。当先审其三因,三因既明,则所施无不切中。”并把三因理论具体运用于临床各种病证的辩正之中。如论五疸,认为“若论所因,外则风寒暑湿,内则喜怒忧惊酒食房劳。三因悉备。世医独丽于伤寒论中。不亦滥矣。学者宜识之”。又如论眩晕证治说:“眩晕既涉三因。不可专为头面风。”并具体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所致眩晕的不同症状特点。这些见解,显然与后世“辨证求因”,“审同论治”。重视病因的观点相吻合。

陈无择

2.辩证重脉

陈无择在详究三因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察脉辨证,强调学医必识“脉、病、证、治,及其所因”。因脉以识病。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他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分人迎气口以辨内外因;列表里九道。以叙感伤病”的诊脉方法。察脉必以人迎气口分内外所因,陈氏认为是“学诊之要道”。其诊法是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候六淫外感。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候七情内伤;其不应于人迎、气口者。为不内外因。然以左右关前分主内伤、外感,不及分候脏腑之说为优。所谓“列表里九道”。是将24脉分为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病脉”,微、沉、缓、涩、迟、伏、濡、弱“八里病脉”,和细、数、动、虚、促、结、散、革、代“九道病脉”3类。同时陈氏又指出 “博则二十四字,不滥丝毫:约则浮、沉、迟、数。总括纲纪。故知浮为风、为虚沉为湿、为实;迟为寒、为冷。数为热、为躁。风湿寒热属于外,虚实冷燥属于内。总之。“医事之要无出三因。辨因之初。无逾脉息。”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1528.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