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大夫一词,想必大家都会想到这是古代中医生的名称,但其实不止这一个意思,具体的可分为三类:
1.古代官阶名称
指从五品官员,地位低于公和卿,金朝大夫指从六品官员。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殷周有大夫、乡大夫、遂大夫、朝大夫、冢大夫等。
2.古代职官的级名
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官职。至唐宋尚有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文官官阶之称号。
明清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校尉。“大夫”作为散官官衔时指六品及以上官员,但作为实职时则无品级规定,六品以下官职亦可称大夫,如汉朝礼官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品秩均为六百石,与级别最低的县令同级(县令品秩为千石至六百石)。
3.秦汉二十级爵中的第五级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庭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彻侯金印紫绶,避武帝讳,曰通侯,或曰列侯。”
——由来
大夫一称历史悠久,早在夏朝就有(《礼记》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后周成王制周礼,亦设有公、卿、大夫、士等官。到是战国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士大夫”。 在此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后。战国典籍中表示等级序列仍用“大夫士”。《荀子·礼论》载:“大夫士有常宗。”《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大夫士与士大夫表面看去只是前后颠倒了一下,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大夫士强调的是等级;士大夫指的是阶层,它的特点是知识分子和官僚的混合体。分而言之,无论在春秋以前或战国,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职和爵位的人,社会地位比士高。为什么从战国开始,士常常冠在大夫之前呢?这是随着官僚制度的兴起,士大显身手的结果。一些出身士的人,靠着自己的才能,平步青云,出现了一批布衣卿相。另一方面,战国时期的大夫与春秋时期也不大一样。春秋时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亲分封而来的,并且是世袭的。战国时期的大夫正演变为官僚体系中的一个职位和爵位,大夫中多数不再是靠宗亲分封,一般的也不再世袭,它们中的多数是由士升上来的。"士大夫"是上述情况在观念上的反映。从时代看,这一概念在战国中叶以后才流行开来。
从内涵上考察,士大夫主要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
《周礼·考工记》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用现代话说,士大夫是职能官。《墨子·三辩》批评“士大夫倦于听治”。这里泛指一切官吏。《战国策·秦策二》载:“诸士大夫皆贺。”这里的士大夫指楚朝廷之臣与王之左右。
《荀子·王霸》云:“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这里的士大夫指一切居官在职之人。
《君道》又讲:“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行其所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士大夫指诸侯以下的官吏。文官称士大夫,武官也称士大夫,《荀子·议兵》载:“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吴子·励士》:“于是(魏)武侯设座庙廷,为三行,飨士大夫。”
关于大夫表示医生的这个说法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宋杂剧线刻画里的医生形象,给人看病的人被称为“大夫”,可是在古代,“大夫”并不指称医生,而是官职的名称。我们从《周礼》中可以找到“大夫”的较早记载:西周时期的官员爵位分为卿、大夫、士三级,共同辅佐国君统治国家。“大夫”由此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俗称,后来经常用士大夫代称入仕之人。秦汉之后,名叫“大夫”的官员逐渐增多。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号称三公;除此之外,还有太中大夫、中大夫(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光禄大夫)、谏大夫等职务,这些官员以议论政事为职,虽不专任行政事务,俸禄却较为丰厚。隋唐之后,“大夫”成为高级阶官的称号,而且名称更为繁多:有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太中大夫等等。
到了宋朝,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发展迅速,负责管理医疗行政的官员不断增多,“大夫”和医生开始有了联系。当时翰林医官院的医官分为七级,每级皆有几种官职,共有二十二种,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等。这些大夫多为医官,所以人们也就开始称呼医生为“大夫”了。如《夷坚志》乙编卷七就有“张二大夫”的称呼。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3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