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知识④——主要特点与作用意义

9/16/2025 2:09:22 PM发布

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虽然起源说法不一,但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姬际可(1602年—1680年)。李洛能所创建的形意拳,基本内容为三体式桩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体式为形意拳独有的基本功和内功训练方式,有“万法源于三体式”之称。五行拳结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别为劈拳(金)、钻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横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征而创编的实战技法,分别为龙形、虎形、熊形、蛇形、骀形、猴形、马形、鸡形、燕形、鼍形、鹞形、鹰形。

 

——动作特点

①简洁朴实,其动作大多直来直往,一屈一伸,节奏鲜明,朴实无华。

②动作严密紧凑,“出手如钢锉,落手如钩竿”,“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发拳时,拧裹钻翻,与身法、步法紧密相合,周身上下像拧绳一样,毫不松懈。

③沉着稳健,身正,步稳,“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要求宽胸实腹,气沉丹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劲力舒展沉实。

④快速完整,形意拳要求“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动作强调上法上身,手脚齐到,一发即至,一寸为先。拳谚有“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之说。形意拳讲究“三节”、“八要”。三节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从全身讲,头与上肢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上肢以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下肢则分为胯、膝、足三节。做到三节的要求,就能保证周身完整一体,内外合一。八要是:顶(头要上顶,掌要前顶,舌尖上顶)、扣(肩要扣、手背、足背要扣,牙齿要扣)、圆(胸要圆,背要圆,虎口要圆)、敏(心要敏,腿要敏,手要敏)、抱(丹田抱,心意抱,两肋抱)、垂(肩下垂,肘下垂,气下垂)、曲(臂要曲,腿要曲,腕要曲)、挺(颈要挺,脊要挺,膝要挺)。这样,就可保证身体各部姿势正确舒展 [30]。

 

——战术特点

形意拳强调敢打必胜、勇往直前的战斗意识。拳谚说:“遇敌有主,临危不惧”。在战术思想上,主张快速突然,以我为主,交手时先发制人,“乘其无备而攻之,出其不意而击之”,“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在攻防技术上,提倡近打快攻,抢占有利位置,“眼要毒,心要奸,脚踏中门裆里钻”,“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形意拳主张头、肩、肘、手、胯、膝、脚七法并用,处处可发,“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远了用脚踢,近了便加膝”,并且要求虚实结合,知己知人,相机而行,不可拘使成法,做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方算上乘功夫。形意拳的技击理论有6项原则,即工(巧妙)、顺(自然)、勇(果断)、疾(快速、突然)、狠(不容情)、真(使敌难于逃脱),称为“六方之妙”。这6项原则对培养攻防意识,训练技击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作用意义

由于形意拳动作对称、严格、完整、和谐,所以长期系统地练习形意拳能使主动肌、协同肌和对抗肌的大脑皮层相应的运动中枢之间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协调性,而且能使运动中枢与植物神经之间也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共济的协调性,从而改善各中枢之间的协调性。

 

五行拳中,劈拳除技击有巨大威力外,还有健身祛病的功效,尤其对人的肺部健康大有益处。久练钻拳能去僵拙为灵巧,使人体运动更加协调灵敏。练炮拳能增强心脏功能,从拳理上说可以促使血脉灌至上焦,气沉丹田足可以充实下部,所以练炮拳有生髓生血、益智益神的功效。

 

长期坚持练习形意拳能够充分调动全身肌肉、关节、骨骼、韧带和筋膜,增强肌肉的弹性、伸展性。通过提高肌纤维的伸展性,增强肌肉的弹性,协调主动肌与协同肌和对抗肌来发展肌肉力量,也使关节活动的幅度加大,韧带、筋膜拉长,脊柱的活动幅度加大,增加了柔韧性和灵活性,增强了骨代谢,能使骨骼系统中骨松质有序化,提高骨密度,增强骨骼的抗拉、抗压、抗扭和抗折的能力,这对保持机体工作能力、防止肌肉萎缩、骨质疏松以及预防颈、肩、腰、腿痛和关节淤血等疾病很有帮助,提高运动系统的整体机能。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4295.html

下一篇:没有了

0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