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7/20/2022 4:01:12 PM发布

胃痛又称胃脘痛,其发病原因多由优思郁怒,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或体虚久病,热病伤阴,胃阴不足而致成胃痛。其中以饮食伤胃、情志不畅为主要发病原因。“不通则痛”,也是胃痛的病理机制。

胃痛与真心痛截然不同,真心痛系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灵枢*厥论》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心居胸中,其疼痛部位、性质及程度均与胃痛有别。

胃痛,常伴有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纳差、嘈噤、嗳气或吐酸等症状。临床辨证当分虚实,实证包括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伤胃、瘀血停胃等证:虚证包括胃阴不足,脾胃阳虚等证,若久病体虚而导致气滞血瘀者,属本虚标实。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中。

【胃痛的中医辩证治疗】

1、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暧,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散热止痛。

【主方】良附丸(《良方集腋》),轻症胃痛可以生姜红糖水温胃止痛。

【加减】胃寒而痛者,常加吴茱萸,荜拨、陈皮等,以加强散寒理气之力;痛而脘闷不食,嗳气或呕吐,兼挟积滞,宜加枳实、神曲、鸡内金等,以消食导滞,

2、饮食停滯

【症状】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气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菩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主方】保和丸(《丹溪心法》)。

【加减】胃脘胀痛不减,气机未得宣通,宜加枳实、香附、元胡,以理气止痛;大便不爽,加枳实、太黄,使积滞随大便而出。苔黄,便秘食积化热,宜加大黄、芒硝,以涤腹实,通大便。

3、肝气犯胃

【症状】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多薄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理气。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加减】疼痛难止,气机郁甚,加川楝子,玄胡、木香,以增强疏理肝气止痛之力;嗳气呕恶较甚,胃气上逆,宜加半夏、苏梗,降逆和胃;痛而纳呆,兼挟食滞,可加神曲、麦芽、莱子,消食顺气。

4、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嘻哚,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清胃泄热.佐以疏肝理气。

【主方】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

【加减】暖气频作,胃气上逆,加旋覆花、沉香、代赭石,以理气降逆:腹痛胀满,嗳腐,舌苔厚膩,兼挟食滞,可加麦芽、神曲,山楂等,消食导滞;舌苔厚而燥,大便秘结,胃热燥结,宜加大黄、元胡粉,以通下热。

5、瘀血停滞

【症状】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

【主方】失笑散(《和剂局方》)合丹参饮加味(《医宗金鉴》)

【加减】如出血不止,可加三七、白及,以化瘀止血:若呕血便黑、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淡脉弱无力者,属脾胃虚寒,脾不统血,可用黄土汤以温脾摄血;如出血兼见舌质光红、口咽干燥、脉细数者,为阴虚血热,当加沙参、生地、麦冬、丹皮、阿胶等,以滋阴凉血止血;若失血日久、心悸、多梦少寐、体倦纳差、唇白舌淡、脉虚弱者,可用归脾汤,以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6、胃阳亏虚

【症状】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

【主方】一贯煎(《柳州医话》)合甘草汤(《伤寒论》)

【加减】若见臂脘灼痛、嘈吹泛酸者,可酌加左金丸。

7、脾胃虚寒

【症状】胃隐隐作痛,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泛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温中健脾。

【主方】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加减】若泛酸者,可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并可另加瓦楞子;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等,以温胃化休.其甚者更加椒目、防己;如寒盛痛甚,呕吐肢冷,可用大建中汤或理中丸,以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寒邪自散.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9329.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