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产生的原因

5/19/2021 4:02:10 PM发布

郁者,滞而不通之义,如《黄帝内经》谓:“诸气愤郁。”“木郁达之。”仲景书中虽未见郁证专名,但从《金匮要略》“咽中如有炙脔”的半夏厚朴汤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的甘麦大枣汤证以及厥阴风木郁滞的四逆散证来看,实已论及本证的部分证候。

元代朱丹溪以气郁为先,湿、痰、热、血、食六者相应为病,称之为“六郁”,郁证始被列为专题讨论。

明清医籍则按致郁因素的不同,分为“五气之郁”与“情志之郁”,如张景岳谓:“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五气之郁”是泛指气运乖和,风、寒、燥、湿、火外来之邪感人,导致脏腑之气抑郁的一类病证,如湿郁、火郁等;“情志之郁”是指情志不舒、气机郁结的一类病证,如《景岳全书》之怒郁、思郁、忧郁。

3.jpg

 郁证总的病机是气机郁滞。大凡精神刺激、寒热偏胜、饮食劳倦等因素均可导致“气行失序”而郁滞。因精神刺激所致者,主要关乎心、肝、脾三脏。心主神明,“以灵应万机”,五志为心所使,如忧思不解则志凝神聚,耗伤心神;肝主谋虑,能调达情志,为心主之辅弼,所谋不遂或郁怒不解,则有伤肝气,肝伤则抑郁不乐或喜怒无常;脾为“谏议之官”、“仓廪之本”,又为意之舍宅,若忧愁不解则伤意,意伤则闷乱不思饮食,或“非食疑食”,甚则谷入而不能消,留滞于中。

在临床上,郁证单独出现脾病者较少,通常多心脾或肝脾同病。张景岳谓“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精神抑郁日久,心病及脾,脾气既伤,则纳少运迟,营血衰少,不能濡养心主,植荣肝木,以致心气日虚,肝气横逆,进而导致脏腑阴阳失调,生克承制之机紊乱,五脏相因为病。其表现如《古今医统》所说:“既郁之久,变病多端。男子得之,或变为虚怯,或变膈噎、气满、腹胀等证。妇女得之,或为不月,或为堕胎、崩带、虚劳等证。”可见郁证病人之由实转虚者,中焦脾胃之气居于重要地位,脾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矣。

2.jpg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319.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