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先治的中医典故

12/9/2024 3:23:13 PM发布

未病先治,即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中医典故

· 扁鹊见蔡桓公

这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扁鹊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他的医术高超,被誉为“神医”。当他见到蔡桓公时,发现蔡桓公患有重病,但蔡桓公并未察觉。扁鹊多次提醒蔡桓公治疗疾病的必要性,但蔡桓公始终不予理会。最终,蔡桓公病重而死。这个故事强调了“未病先治”的重要性,即在疾病尚未显现或症状轻微时就进行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它告诫人们要重视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不要等到病情严重时才后悔莫及。

 

· 扁鹊三兄弟治病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的医术名扬四海。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又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3770.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