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许多食物与药物在来源、性质和功效上具有相似性,二者并无绝对界限,既可日常食用充饥,又可调理身体、防治疾病。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通过饮食调养维护健康。
——核心内涵
1.同源共生
中医认为,食物与药物均源于自然界,许多植物、动物和矿物既可入药,也可作为食材。例如:
· 生姜:日常调味品,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
· 山药:常见食材,能健脾益胃、滋肾益精(调理脾胃虚弱、肾虚遗精)。
· 枸杞:干果零食,可滋补肝肾、明目(改善视力疲劳、肝肾阴虚)。
2.性味归经理论
中医通过“四气五味”(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和“归经”(药物作用的脏腑经络)来分类食物与药物。例如:
· 梨:性凉,归肺、胃经,可清热润肺。
· 桂圆:性温,归心、脾经,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3.功能重叠性
部分食物具有显著药用价值,而药物也可通过合理搭配成为食疗方。例如:
· 薏米:既是主食,又可利水渗湿、健脾止泻。
· 当归生姜羊肉汤:以当归(补血)、生姜(散寒)、羊肉(温补)为原料,是经典食疗方,用于血虚寒凝之症。
——历史渊源
· 远古时期:人类通过尝试自然产物,发现某些食物可缓解病痛,逐渐积累经验。
· 《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奠定饮食养生基础。
唐代《食疗本草》:系统总结食物的药用价值,推动药食同源理论发展。
· 现代应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如丁香、八角茴香、山药等),明确药食两用物质范围。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4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