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中哪些药物已被现代淘汰?

7/17/2025 2:28:40 PM发布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李时珍的长子李建中在任蓬溪知县期间,帮助李时珍编辑修订了《本草纲目》,并助该书出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

 

此书收录药物1892种,但受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科学条件,部分药物在现代医学视角下已被淘汰或禁用。

 

——荒诞迷信类

特点:基于古代“巫医同源”或象征性思维,缺乏科学依据。

典型例子:

· 人部药物:

1.人中黄:甘草粉浸入人粪坑中制成,用于“解热毒”。

2.人魄:时珍曰︰此是缢死人,其下有物如麸炭,即时掘取便得,稍迟则深入矣。不掘则必有再缢之祸。盖人受阴阳二气,合成形体。魂魄聚则生,散则死。死则魂升于天,魄降于地。魄属阴,其精沉沦入地,化为此物;亦犹星陨为石,虎死目光坠地化为白石,人血入地为磷为碧之意也。

3.人胆:时珍日:北虏战场中,多取人胆汁敷金疮,云极效;但不可再用他药,必伤烂也。若先敷他药,即不可用此。此乃杀场救急之法,收胆干之亦可用,无害于理也。有等残忍武夫,杀人即取其胆和酒饮之,云令人勇;是虽军中谬术,君子不为也。

4.妇人月水(月经血):用于“解毒箭伤”(《本草纲目·人部》)。

· 迷信符号类:

孝子衫(孝服布片烧灰治病)、缚猪绳(治小儿惊啼)。

淘汰原因:违背现代医学伦理和卫生标准,无实际药理作用。

 

——剧毒或高风险类

特点:含致命毒性,现代已有更安全的替代品。

典型例子:

· 矿物毒药:

1.砒霜(砷霜):古代用于治疟疾、溃疡,现仅限白血病治疗(如三氧化二砷注射液)。

2.水银(汞):内服治梅毒、疥癣,现代已知其神经毒性。

· 植物毒药:

1.钩吻(断肠草):古代外用治风湿,现因含钩吻碱(剧毒)禁用。

2.乌头类:虽仍用于镇痛(需严格炮制),但生乌头因乌头碱毒性已被限用。

淘汰原因:毒性远大于疗效,现代药典严格限制使用。

 

——濒危或禁用的动植物类

特点:因生态保护或伦理问题被禁用。

典型例子:

1.犀角:古代用于“清热凉血”,1993年起全球禁止贸易(中国用水牛角浓缩粉替代)。

2.虎骨:传统用于强筋骨,1993年中国禁用(现用狗骨或人工合成替代)。

3.穿山甲鳞片:2020年从中国药典移除,因滥捕导致濒危。

淘汰原因:国际公约(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及生态保护需求。

 

——疗效存疑或已被替代类

特点:现代研究未证实疗效,或发现更优替代品。

典型例子:

1.梁上尘(房梁灰尘):治“喉痹、金疮”,实为炭灰吸附作用,现用活性炭替代。

2.百草霜(锅底灰):古代用于止血,现代医用止血剂更安全有效。

3.古厕砖(厕所砖块):宣称治“瘟疫”,实为迷信。

淘汰原因:疗效缺乏科学验证,或现代药物更精准。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4172.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