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三因制宜

9/3/2025 2:03:59 PM发布

三因制宜是中医学核心治疗原则之一,源自《黄帝内经》,主张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因人)、季节气候特点(因时)及地理环境差异(因地)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该原则以《素问》“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等理论为基础,涵盖年龄、性别、体质差异的辨证施治,强调时空环境与人体生理的联动关系,体现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

 

《黄帝内经》通过《异法方宜论》等篇章构建其理论框架,宋金元时期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运气学说融入临床辨证,明清温病学派进一步拓展其在疫病防治中的应用。现代中医实践中,该原则被用于指导南北地域用药差异(如风寒感冒分用麻黄与荆芥)、特殊人群治疗方案(如老年慎攻伐、孕产妇调气血)及季节适应性疗法(夏避辛温、冬忌寒凉)。在针灸、药膳、护理等领域,其通过整合时空节律与个体特征持续发挥临床指导作用。

 

——因人制宜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个体差异,而制订治疗的措施。①年龄: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患病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速,但接受治疗的药效反应也较快,故小儿用药剂量轻小,一般不宜用峻泻、涌吐以及大温大补的药物。老人生机减退,气血亏虚,患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用药剂量也比青壮年较轻,补益药较多用,祛邪峻猛药也须慎用。青壮年气血旺盛,发育成熟,脏腑功能趋于稳定,对各类疾病的抵抗力也强,在患病时,多表现为邪正搏斗激烈的实证、热证,治疗用药禁忌相对少些,攻邪药较多使用,但得病邪清除,身体很快康复。②性别:男女性别不同,各有其生理和病理特点。妇女有经、带、胎、产等情况,治疗时必须加以考虑。如月经期和妊娠期,对峻下逐水、祛瘀破血、滑利走窜和有毒性的药物,当慎用或禁用。③体质:一般人身体的素质多有强弱与寒热之偏,对偏于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辛温燥热之剂;偏于阳虚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伤阳之药。一般体质强壮的人,用药剂量可相对重些,体质瘦弱者,用药剂量也相对减轻。

 

——因时制宜

根据季节气候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如四季气候不同,各季节的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也各有其特点。如感冒病,因夏季雨水较多,湿气盛,故感冒多兼湿邪,临床表现有肢体沉重,呕恶腹胀,苔厚而腻,治疗须兼以化湿;秋季雨水较少,燥气盛,故感冒多兼燥邪,临床表现有鼻干咽燥,干咳少痰,苔薄少津,治疗须兼以润燥。

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能产生相应的影响,治疗用药应适应四季气候的特点。一般地说,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此时外感风寒,不宜用过于辛温的药,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而秋冬季节,气候由凉变寒,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敛藏于内,此时若病非大热,就当慎用寒凉之品,以防苦寒伤阳。诚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因地制宜

按照地域环境的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如气候、水土以及生活习惯,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有着不同的影响,治疗用药也有所差异,如气候寒冷、干燥少雨的高原地区,外邪致病多为寒邪、燥邪所致,治疗宜用辛散滋润的药物。炎热多雨、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的地区,外邪致病多为湿邪、热邪所致,治疗宜用清热化湿的药物。如同属外感风寒,发于严寒地区,用辛温解表药剂量较重,麻黄、桂枝等药常用;发于东南温热地区,用辛温解表药剂量较轻,或选荆芥、防风、生姜、葱白等药,而少用麻黄、桂枝等。此外,某些地区还有些地方病,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的地方病,采用适宜的方法。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4266.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