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五味知识⑦——五味理论对诊治的指导

11/11/2025 1:50:05 PM发布

1.对诊断上的指导。脏腑阴阳与五味密切相关,五味影响脏腑。反之,脏腑本身的病变也可表现为对五味感觉嗜好的改变上,如:《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临床上认为口甜为脾热证之一,由于多食肥甘厚味之品,肥则助阳生热,甘者性缓留滞,碍脾不运,水谷精微,留滞于脾而不得转输,脾热之气上泛则口甜。同理,胆为少阳相火,其气主升,胆热气上逆,胆汁上溢则口苦;咳吐咸痰多为肾虚水泛等等,这类依据五味辨证的方法已经被医家广泛地运用。

 

2.五味理论对治疗的指导。《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这里所谓某味先入某脏,说明五味的归脏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这是五味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前提基础。由于机体受邪不同,所中脏腑、经络各异,而五味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密切,五味所入脏腑经络、所发挥的补泻也各不同。我们便可以运用五味之性去纠正脏腑之偏,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后世以某药引药入某经,用以治疗该经之病的“引经药”,便是《黄帝内经》五味归脏理论的发挥。

 

五味理论运用于临床内容丰富多彩。《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如脾之所苦为湿,临床上对湿滞脾胃、气机不畅者可参选平胃散化裁。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皆苦温之品以燥湿健脾。再如五脏所欲,脾之所欲为甘,临床上常以小建中汤治疗中央脾土受损,营卫气血生化之源不健所致虚劳里急。在姜桂辛甘化阳,芍甘酸甘养阴的基础上重用饴糖,甘温质润,温中补虚,既能益脾气而养脾阴,又可缓肝急而止痛。

金代张元素认为“药之五味,随五脏所入而为补泻,亦不过因其性而调之”。他根据《黄帝内经》脏腑苦欲、虚实的补泻原则,提出了五脏五味补泻的具体用药范例。如治肝,辛散之以川芎,辛补之以细辛,酸泻之以白芍;治脾,甘缓之以甘草,甘补之以人参,苦泻之以黄连等等,构成了其独特的药法体系,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传统“君臣佐使”的研究方法强调药物配伍的治疗作用,但对配伍后气味间的变化规律认识不足。《素问·至真要大论》进一步指出了五味相配的治疗原则:“五味阴阳之用何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对于气味配伍规律这一问题,王氏通过《黄帝内经》、《伤寒论》中有关五味化合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后认为,五味化合有其自身规律可循。其规律可分为两类:①为相辅相成的作用,如辛甘发散、甘淡利湿等;②为相反相成的作用,如辛开苦降、辛散酸收、甘苦补泻。前者如临床上用治心阳不足之桂枝甘草汤,便是以此为法的。该方选择属阳性味的药相互配合,桂枝辛温,甘草甘温,二药合用,辛甘化阳,温补心阳,养心定悸。相反相成的配合如半夏泻心汤,其中辛味药如桂枝、干姜、半夏等能直通气机,祛寒化湿;苦味药如黄连、黄芩、积枳实等,能泻热和胃,消除痞满。两者合用,可达到辛开苦降、畅通气机、调和寒热、消除痞满的作用。

 

《黄帝内经》对五味理论的另一深刻认识在于提出味之厚薄不同,功用各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散”。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中焦胃院脘无形邪热之气痞塞之证,由大黄和黄连两味组成,关键在于煎服之法。方后附曰:“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大黄、黄连皆为苦寒之品,然气味俱厚,若用水煮取,则多走胃肠而行泻下之功。本方取麻沸汤浸渍稍许,绞汁而服,意在避其苦味之厚,薄取其气,以泻热消痞于中而不行下泄之能。对比三黄泻心汤便更显而易见了。两者药味相近,而后者以水煮服,则功效迥异:大黄苦寒降泄,泻心胃之火且导热下行,通利大肠;芩连苦寒直折火势而治心火内盛,迫血妄行诸症,则是取其苦味之厚了。

 

不仅如此,《素问·至真要大论》还把司天在泉,六气分治的变化所产生的疾病,及因六气胜复而产生的病变作了详细论述,其中关于五味配伍理论阐发得尤为淋漓尽致。如治疗中风表虚证之桂枝汤,则充分体现了《黄帝内经》有关风邪致病的治则。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释道:“桂枝辛热,用以为君,必谓桂犹圭也,宣导诸药,为之先聘,是犹辛甘发散为阳之意。盖发散风邪必以辛为主,故桂枝所以为君也。芍药味苦酸微寒,甘草味甘平,二物用以臣佐也,《黄帝内经》所谓‘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芍药为臣,而甘草为佐也。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二物为使者,《黄帝内经》所谓‘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姜、枣为使者也”。任应秋先生对此评价甚高:“如在泉淫胜之治,六气复气之治等所述,可谓已尽其气味配伍之能事。即以现在配制方剂的水平来衡量,它不仅毫无逊色,甚至说某些配伍,还不曾达到这样高的水平”。

 

总之,《黄帝内经》五味理论是历代医家制方选药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后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如辛凉清热、苦酸泄热、苦温燥湿、甘淡利湿等诸法,更与四气结合,形成系统的气味配伍理论,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所以我们在临床组方用药,必须明五味之用,宗五味配伍之法。不可只知专药治病之验,而不分药之阴阳五味。中医药的疗效核心不在实体解剖,而在内外气化功能;不仅在于药量大小,而更在于气味厚薄。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4361.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