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千金要方》

3/23/2023 3:07:45 PM发布

《千金要方》又叫《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为唐朝“药王”孙思邈所著。

 

卷1是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2~4妇科病;卷5儿科病;卷6七窍病;卷7~10诸风、脚气、伤寒;卷11 ~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1消渴、淋闭等症 ;卷22疔肿痈疽;卷23痔漏;卷24解毒并杂治;卷25备急诸术;卷26~27食治并养性;卷28平脉;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计233门,合方论5300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自《内经》以后至唐初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1949年后有影印本。

 

该书第一卷为总论,内容包括医德、本草、制药等;再后则以临床各科辨证施治为主,计妇科2卷,儿科1卷,五官科1卷,内科15卷(其中10卷按脏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养生2卷,脉学1卷及针灸2卷。共计233门,方论5300首。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千金要方》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千金要方》

· 作者简介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因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后身患疾病,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便立志从医。孙思邈天资聪颖,7岁便识得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18岁时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开始为乡邻治病。


北周静帝时,杨坚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一心致力于医学。隋开皇元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见后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但被拒绝,他仍旧回到乡间为民医病。唐高宗显庆四年,孙思邈虽留住长安,但仍未当官。上元元年,因其年高有病,故返回故里京兆华原。


孙思邈的晚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隐居故里,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种说是隐居于河南济源王屋山中,采药种药,为民治病。在王屋山度过了人生的最后阶段,去世后葬在王屋山天坛峰下。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1143.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