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辨证

7/9/2024 4:21:53 PM发布

寒热辨证,中医术语,系八纲辨证(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为中医辨证学的基本纲领)的具体内容之一。八纲辨证的特点在于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整体性、确定性与相关性。

 

寒热是用以辨别疾病病因病性最基本的两个纲领。病邪有阳邪与阴邪之分,正气有阳气与阴液之别。

 

阳邪致病导致机体阳气偏盛而阴液受伤,或是阴液亏损而阳气偏亢,均可表现为热证;

 

阴邪致病导致机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损,或是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均可表现为寒证。

 

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素问·调经论》),即是此意。

 

因此,寒证与热证实际是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寒象、热象与寒证、热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恶寒发热等可被称为寒象或热象,是疾病的表现征象,而寒证或热证是对疾病本质所作的判断。

 

一般情况下,疾病的本质和表现的征象多是相符的,热证见热象,寒证见寒象。但反过来,出现某些寒象或热象时,疾病的本质不一定就是寒证或热证。

 

因此,寒热辨证,不能孤立地根据个别症状作判断,而是应在综合分析四诊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辨识。

 

——联系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体内阳气不足时所表现的证候。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以冷、淡、稀、润、静为特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气亢盛阴液不足时所表现的证候。发热、恶热喜凉、口渴欲冷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以热、赤、稠、燥、动为特征。

 

——寒热联系

· 寒热错杂

是指同一病人同一时间即有寒证的表现,又有热证的表现。是一种寒热同时并见的复杂病理现象。在临床上即可表现为不同部位,也可表现为同一部位的寒热错杂。

 

· 寒热转化

寒证转化为热证是先出现寒证,后出现热证,热证出现之后,寒证随之消失。

热证转化为寒证是先出现热证,后出现寒证,寒证出现之后,热证随之消失。

 

· 寒热真假

1.真热假寒: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产生机理是阳盛格阴

临床表现:

真热——可见身热恶热,烦渴喜冷饮,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

假寒——四肢厥冷,但却不欲近衣被。

根据其阳热闭郁而致手足厥冷的特点,又把它叫作“阳厥”。

 

2.真寒假热: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产生机理是阴盛格阳

临床表现:

真寒——可见精神萎靡,形体倦怠,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假热——仔细分辨,面虽红,但如妆,或游移不定;口虽渴,但喜热饮,饮量不多;身虽热,但喜近衣取暖;脉虽大,但无力。

格阳於上:面红,口渴;

格阳於外:身热,脉大。

 

鉴别真假:

是假像的出现多在四肢、头面、体表;而脏腑,气血,津液方面的变化多反映疾病的本质。

是假像究竟和真象不同,宜仔细观察。

 

——虚实鉴别

1.实热

是以热邪盛为主,故以壮热、烦渴、神昏、谵语,或腹满胀痛拒按,大便闭结;舌红,苔黄厚燥,脉数或洪数。

2.虚热

是以阴液虚损为主,故以消瘦疲乏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不欲饮;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实寒

是以寒邪盛为主,故以怕冷,四肢厥冷,脘腹冷痛剧烈;苔白滑,脉沉弦。

4.虚寒

是以阳虚不足为主,故以面色白,形寒肢冷,倦怠懒言,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苔薄白润,脉细迟或微细。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3413.html

上一篇:阴阳辨证

下一篇:虚实辨证

1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