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象学,是中医学与气象学交叉的学科,核心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思想,认为人体健康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风、寒、暑、湿、燥、火)密切相关,其主要强调四时养生、五运六气等理论,指导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
——理论基础
1. 天人合一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体生理、病理与自然界季节、气候、昼夜节律同步变化。
2. 五运六气(运气学说)
五运: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年运变化,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气:风、寒、暑(热)、湿、燥、火(君火、相火),与三阴三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相配。
通过干支历法推算气候规律,预测疾病流行趋势(如“庚子年多燥疫”)。
3. 六淫致病
外感病邪(六淫)与气象直接相关:
六淫 | 对应气候 | 易伤脏腑 | 典型病症 |
风 | 春季多风 | 肝、肺 | 感冒、眩晕、关节痛 |
寒 | 冬季寒冷 | 肾、心 | 畏寒、腹痛、痹症 |
暑 | 夏季炎热 | 心、脾 | 中暑、泄泻 |
湿 | 长夏潮湿 | 脾、肾 | 水肿、湿疹、乏力 |
燥 | 秋季干燥 | 肺、大肠 | 干咳、便秘 |
火 | 极端高温 | 心、肝 | 发热、疮疡、烦躁 |
——气象与人体生理病理
1. 四时养生
春生(风木):宜疏肝,忌怒。
夏长(暑火):宜清心,防暑湿。
秋收(燥金):宜润肺,防燥咳。
冬藏(寒水):宜补肾,避寒保暖。
2. 气候异常与疾病
非时之气(如冬应寒反暖):易引发温病(流感、热症)。
气象骤变(寒潮、台风):诱发心脑血管病、关节痛。
3. 地域气候影响
北方寒燥:多伤寒、肺病。
南方湿热:多温病、脾胃病。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4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