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中医六淫当中的两邪,也可为中医证候名,主要指的是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那么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是热的中医辨证论治。
湿热的中医辨证论治
1.邪遏卫气型
症状: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象较显;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舌尖边红,苔白腻,脉濡缓。
治则:芳香辛散,宣透湿热。
方药:主方藿朴夏苓汤(石芾南《医原》)
2.湿热郁阻膜原型
症状:寒热往来,寒甚热微,汗出身痛,手足沉重,胸胁胀满,恶心呕吐。舌尖边红,舌苔白厚腻浊,脉缓。
治则:疏利透达膜原湿浊。
方药:雷氏宣透膜原法(雷少逸《时病论》)方药
3.湿热并重,交蒸蕴毒型
症状:发热,口渴,胸脘痞胀,肢酸倦怠,或咽喉肿痛,或身目发黄,纳呆,便溏,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则:清热利湿,泄浊解毒。
方药:甘露消毒丹(王孟英《温热经纬》)
4.湿热困郁中焦型
症状: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闷,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滑腻,脉滑数。
治则:苦辛通降,清热化湿。
方药:王氏连朴饮(王孟英《霍乱论》)加味
5.湿热酿痰,蒙蔽心包型
症状: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时或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濡滑而数。
治则:清热化湿,豁痰开窍。
方药:菖蒲郁金汤(孟澍江《温病学》)
6.热重于湿,邪从热化型
症状:高热,汗出,面赤气粗,口渴引饮,身重脘痞,纳呆,大便溏,小便黄。舌红,苔黄微腻,脉滑数。
治则:辛寒清泄胃热,苦燥兼化脾湿。
方药:白虎加苍术汤(朱肱《类证活人书》)加味
7.邪从湿化,湿胜阳微型
症状:湿温病日久,身热渐退,形寒神疲,心悸,头晕,面浮肢肿,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脉沉细滑。
治则:温阳利水,健脾祛湿。
方药:真武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关于湿热的中医辩证论治就介绍到这里,想必大家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湿热证患者除了要接受医生治疗外,还要多多注意自身的饮食改善,从而促进病情的快速改善。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1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