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的组方规律与用药特色

7/12/2022 5:46:07 PM发布

由于钱氏平生刻意方药,因此其对儿科方剂学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钱乙制方遣药的特点是处处注意到五脏的虚实寒热;在祛邪务尽的原则下,处方力求攻不伤正,补不滞邪,或消补兼施,或寒热并投,并从柔润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以扭转当时医界滥用香燥药物的偏向。

 

一、化裁古方

钱氏善于化裁古方为儿科所用。在化裁时注意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例如异功散系六君子汤去半夏而成,以收补而不滞、温而不燥之功。由于小儿脾常不足,易为虚实,津液易伤,因此尤宜于儿科。又如大黄丸和三黄丸二方系从《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脱化而来。大黄丸仅用大黄、黄芩二味,且大黄用量减半,意在既能泻阳明之实热,更可清金而制木,至于剂型改以炼蜜为丸,服法用蜜水送下者,乃取其“丸者缓也”,蜜以润之之意,使该方泻下之力既微且缓,而清热之功又可充分发挥。故以此方治疗小儿肺胃有热,肝风欲动,里实而有下证者,甚为合拍。三黄丸药味虽与仲景原方无别,但在药量与剂型上略有变更。方中重用黄芩,用量为其他各药的五倍,目的在于着重清泄三焦实热,而非专事攻下。剂型用面糊为丸,服法以米饮送下,亦全在顾护胃气、制约苦寒,从微从缓,清泻而不伤正的目的。此方李东垣曾用于治疗小儿、男妇三焦积热,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烦躁便秘以及五脏俱热之痈疖、痔疮肛裂诸病,颇有心得,而被收入《脾胃论》一书。

灵活变通是钱氏化裁古方的又一特色。如古制香连丸用黄连苦降以清热,木香芳烈以行滞,本是治热痢之方,钱氏在此方中加豆蔻温涩止泻,名豆蔻香连丸;加诃子肉苦温涩肠,名小香连丸;加白附子祛寒,名白附子香连丸;

加豆蔻仁、诃子肉、没石子,名没石子丸。上述五方虽然同治小儿腹痛泻利诸症,但寒热通涩之性已有变化。此外,钱氏还将香连丸中去木香,加陈皮,名橘连丸,以治小儿疳瘦,变清热理气之方为消食和气、清火治疳之剂。可见其斟酌通变、动契精微之概。

 

二、创制新方

钱氏不但善于化裁古方,而且勇于创制新方。在创制新方时,能注意到脏腑功能的恢复以及相互间的整体关系。如泻白散除用桑白皮泻肺化痰、降逆平喘之外,又用地骨皮滋阴退热,甘草、粳米益胃和中。此方泻实顾虚,泻肺顾脾,因此李时珍称为“泻肺诸方之准绳”。又如益黄散用青皮、陈皮、木香理气燥湿,芳香化浊,另有诃子涩肠、甘草守中,虽不用一味正补之药,而方名却曰补脾,可见立方之奥。再如白术散,方中药物主以四君,健脾益气而补中,又因脾喜燥恶湿,故加藿香以化湿;脾以升为健,故加葛根以升清;脾贵运而不贵滞,故加木香以畅中。如此配合,静中有动,升降相因,用治渴泻、疳疾,实为良剂。近世多用此方治疗婴幼儿腹泻,其效甚佳。其他如阿胶散,既用阿胶养阴补肺,又用马兜铃、牛蒡子开肺利咽,杏仁降肺止咳;既从肺之本脏施治,又用甘草、糯米护脾胃以养肺金。如此相合,则补肺之中兼以补脾,滋阴之中兼以宣肃,故为后世治疗肺损久嗽属于阴虚气郁证者之常用方剂。

 

三、用药务求柔润

小儿稚阴未充,体属纯阳,在疾病过程中,常呈阴虚阳亢,而表现为阳热证候。因此,治疗小儿疾病,应时时以顾护阴液为要。钱氏力救唐宋以来滥用温燥之品的时弊,用药讲究柔润,轻清灵动,扶助脾胃生生之气。如著名的地黄丸,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附之温燥,而存六味之柔润,使温阳之剂而为养阴之方,适合小儿阴常不足,无烦益火之特点。地黄丸对历代医家很有启发,如朱丹溪的滋阴大补丸,是在地黄丸和还少丹之中加减而成的。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王海藏的都气丸、泻肾丸都是地黄丸的类方。嗣后,明代的薛己承用此方,称其为直补真阴之圣药,赵养葵极力推崇本方,作为补养命门真水之专剂,故有人认为钱氏开辟了后世滋阴大法。其余如泻白散、导赤散等,皆以甘寒柔养之品组方。盖泻白、导赤二方,均为清热泻火之剂,其所以不用苦寒之芩连者,是因为芩连易于化燥伤阴。再如治小儿气血虚弱夜啼的当归汤,治小儿肺阴虚损的阿胶散,则又以柔润而不滋腻呆

胃为其特点。钱氏使用柔润药物之精纯手法,举不胜举。

 

四、力戒呆补峻补

一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不但在感邪患病后,邪气易实,正气易虚,而且用药不慎,也易导致虚实之变。钱氏据此特点,在祛邪务尽的原则一下,为求攻不伤正,补不滞邪,或消补兼施,以通为补,力戒蛮补妄攻。例如小儿肺虚,唇色白,气粗喘促,理当补肺阴,然肺为娇脏,尤不宜呆补,故以阿胶养阴补肺,粳米、甘草培土生金,而用马兜铃、牛蒡子化痰宣肺,方名阿胶散,是补中有泻,泻中寓补的典范。诚如《小儿药证直诀笺正》所曰:“钱氏制阿胶散,专补肺阴,而用兜铃、牛蒡开宣肺气,俾不壅塞,是其立法之灵通活泼处,与呆笨蛮补者不同。”又如上述地黄丸,更以三补三泻为制方之楷模。钱氏还明确指出:'“小儿脏腑柔弱,不可痛击。”观其所创制的祛邪诸方,从不单纯攻邪,而常于祛邪方中佐以扶正之品,如败毒散,本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证而制,方中以羌活、独活、柴胡、前胡等以散邪祛湿,尤妙在大队表散药中,加一味人参以扶正气,盖小儿易虚故也,正气一足则邪随汗出,病可痊愈。此方补中兼散,邪气不致于滞留;散中带补,元气不致耗散。其药物配伍,颇有理法,用于小儿外感表证,甚为合拍,迄今仍为扶正解表的代表方。余如上述导赤散用生地,泻白散之用粳米、甘草,皆有泻中兼补之义。

 

五、注意升降气机

钱氏以重视脾胃而闻名,处方用药处处顾及脾胃之升降功能。治脾病注重升举清阳,治胃病重视降其逆气。针对小儿胃有虚寒,津液亏耗,中气下陷等证,钱氏创制了白术散。盖脾胃虚弱,当健脾补中,但脾虚吐泻频发,乃中阳下陷之征,若仅以四君健脾,难以取效,故加葛根升举清阳,藿香、木香悦脾,振奋脾胃气机,从而使下陷之脾阳得升,中气得复,则诸证可愈。治疗胃虚有热、面赤呕吐等证,创制了藿香散,方中以麦冬、甘草滋养胃阴而清热,半夏降逆而止呕;重用藿香芳香化浊以振中州之气滞。此与白术散,一升一降,前方重脾,后方重胃。

 

六、用药精专

钱氏本着《素问·标本病传论》:“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原则,对于那些病势危急,邪实热盛之症,更立精专之剂。如泻心汤用一味黄连苦寒直折心火;大黄丸用大黄、黄芩清泻中焦邪热;玉露散

用寒水石、石膏、甘草清泻胃火;白饼子用滑石、轻粉、半夏、南星、巴豆攻下食积痰湿;抱龙丸用天竺黄、胆星清热化痰,雄黄祛痰解毒,麝香、辰砂芳香开窍而安心神,以治小儿痰热内壅而致急惊实证等。这些方剂又都具有力专功宏的特点,可谓医不执方,合宜而用。

钱氏遣药,还继承了唐宋时期善用金石重坠、介类及香窜走泄药品的特点。如水银、轻粉、辰砂、雄黄、冰片、麝香、牛黄、珍珠、硼砂等,具有解毒清热、豁痰镇惊、芳香开窍作用,用之力专功宏。白饼子丸、抱龙丸、至宝丹、紫雪丹,以及诸多惊疳方剂中皆有所配伍。其中水银、轻粉毒性猛烈,后阎氏提出:“治小儿惊风痰热坚癖,能不用水银、轻粉为佳,如不得已用之,仅去疾即止。盖肠胃易伤,亦损口齿。”又龙脑(冰片)芳香辛凉开窍,提出:“治慢惊药,宜去龙脑”,颇有见地。

 

七、剂型多变

在剂型方面,钱氏以丸、散、膏为主。所传135方中,其中丸剂71首,散剂45首,膏剂6首,外用方7首,汤剂6首,其中丸药多以蜜或糯米粉、白米粉等益胃之品作赋形佐料,制成小型、微型剂,适合儿科给药特点。可以事先制备,便于及时应用,易为小儿所接受和脾胃吸收。

总之,钱氏之方由于理法严谨,配伍精当,除后世历代儿科医家沿用外,如《幼幼新书》、《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保婴撮要》、《婴童百问》、《幼科指南》、《幼幼集成》等均采录钱氏之方,其他如张元素的《医学启源·主治心法》几乎照本全录钱氏的五脏辨证用方,李东垣《脾胃论》、刘完素《宣明论方》、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严用和《济生方》等方书,均受其影响,他开创了方剂史上由博返约的新局面。及今而言,许多流行的方剂专书中,都收有钱氏之方,且为临床医生所习用。诚如薛己所说:“钱乙之法可以日用,钱氏之方可以时省。”可见,钱氏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实超出了儿科学的范围。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9202.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