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一的学术与经验

11/9/2022 5:19:21 PM发布

杨志一(1905-1966年),又名佩贤。江西吉安人。幼时因家道中落,生活贫苦,至13岁才发蒙读书,16岁时就读于李茂斋先生门下。翌年,至上海舅舅徐元浩(字鹤仙,为旧《辞海》主编之一)家,得徐帮助,进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为经方大家曹颖甫所赏识。1927年杨氏从该校毕业,旋即在上海开业行医,同时和同学张赞臣、朱振声等创办我国最早中医药刊《医界春秋》,任编辑部主任,历时达11年之久,至1937年因抗战爆发而停刊,杨氏还于1930年和朱振声创办《幸福报》,继又主编《大众医报》(后改为《大众医学月刊》),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这是我国最早的中医药报纸之一。1938年因日寇侵华战争全面展开,乃返回江西。先在吉水阜田镇开业,后又至吉安市,一直到解放。

1953年到南昌参加省中医实验院的筹建工作,成为全国最早建立的中医院的骨干医师,1958年转入省中医药研究所,并任临床研究室主任。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50年代开始,杨氏长期参加血防工作,10多年来,他深入农村疫区,奔波在血防第一线。1966年下半年,他到湖口血防第一线工作,不幸身染重病,经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学术与经验
(一)学术观点
1. 崇尚仲景六经辨证

杨氏受曹颖甫等影响,对仲景学说饶有兴趣并颇有研究。1923牛秋,杨氏染病,吐泻肢冷,势濒于危,同学章次公邀请曹颖甫来诊,投以大剂四逆汤,2剂而安,因而益信经方疗效。后来他在《经方实验录》序言中写道:“问世以来,服膺师训,悉心体验,深知功效宏而应用广者,固舍经方莫属。”因而对《伤寒论》、《金匮》兴趣颇大,研究较深。还在校学习期间就写有“阴阳证烦躁辨” 、“厥论” 、“论痿躄有肺热肺冷之不同”、“读金匮笔记”等论文发表在当时的《中医杂志》上,深得曹颖甫的赏识。如有一篇“伤寒阳明证与温热阳明证异同论”,曹师评曰:“原原本本,直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杰作也。”解放后,由于临床科研的需要,乃潜心探讨六经学说在临床上的运用,对柯韵伯的“只在六经上求根本,不在诸病名目上寻枝叶”、“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等论点,极为赞许。他运用六经辨证施治规律治疗血吸虫病、传染性肝炎、肠伤寒、泄泻、痢疾以及宫颈癌因放射治疗而致直肠炎、膀胱炎等均有较好效果。这种广泛运用仲景法治疗杂病的钻研精神和灵活手段,在近代还是比较罕见的。

杨氏重视六经辨证施治规律的临床应用,善于运用经方,指出仲景法在临床上的运用有三个方面,一是见其证用其方,如风温热证用麻杏苡甘汤、外寒内饮证用小青龙汤、阳明痉证用大承气汤、肾着证用甘姜苓术汤、妇人脏躁证用甘麦大枣汤、肠痈病用大黄牡丹皮汤;二是见其证用其他经方或后世之方,如瘅疟用柴前连梅煎或何人饮、中消用调胃承气汤、水气血分证用调荣饮、妇人转胞尿闭用补中益气汤、阴吹症用增液承气汤或补中益气汤;三是用其方治其他证,这也称之为经方活用,如小陷胸汤合栀子厚朴汤治疗肠伤寒、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呃逆、大黄蟅虫丸治肝脾肿大、当归四逆汤治妇人痛经,吴茱萸汤治疗胃痛、肾气丸治疗水肿等。这些都是杨氏的经验之谈,弥可珍贵。

杨志一

2. 重视后天脾胃调理
杨氏指出,脾胃主饮食水谷的受纳运化,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的滋养有赖于此,故历代医家对脾胃极为重视。杨氏在临床上强调调理脾胃,对不少疾病通过治疗脾胃而取得疗效,如用建中汤治疗溶血型黄疸、血吸虫病的脾虚发热和肝脾肿大;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肾炎水肿、产后尿闭及妊娠肿胀等,均有较好效果。

杨氏重视后天脾胃的调理的学术思想,还体现在临床上广泛运用饮食疗养和食物治疗方面。他认为,食物疗养应用范围较广,取材不外乎素食与肉食两方面,其应用,当以病人饮食喜恶和病情需要为转移。例如肠伤寒,在发热进行期,病人无食欲,在辨证论治因势利导的前提下,必须禁止固体食物,多喝米汤、萝卜菜汤等流质,帮助清理肠胃,能使及早退热。待至恢复期邪热已退,食欲恢复,便可逐渐停药,仿《内经》“食养尽之”之意,给以适当的滋养品,加牛奶、牛肉汤、鸡汤等调理收功。其他热性病也可仿照此法。反之,不问饮食喜恶,过早地把这些滋养品用在邪热方盛之际,适足以留邪而助热,或用在余邪未清之时,又可使热势再来,酿成“食复”之患。

关于食物治疗方法,杨氏极为重视,早在30年代就编著有《食物疗病常识》一书,他认为,一般包括配合使用和单方验方两种。配合使用,如开噤散用陈米、石莲子配人参、黄连、菖蒲等治噤口痢;白虎汤以粳米配石膏、知母清气分热邪;大半夏汤以白蜜配人参、半夏治反胃呕吐等等。单方验方:(1)一味宁肺饮治百日咳:花生仁(生者泡去皮,打碎如泥)40粒,白冰糖12克,水煮成乳糜状液汁为度,临卧时连渣服饮,连服3-5次。用于小儿百日咳及麻疹肺炎后期遗留的咳嗽有燥象者。(2)文旦鸡治哮喘:母鸡1只(去头足内脏,切成块),另用上等柚子1只,切一盖去果实,再置鸡肉于柚中,加少许盐和水,盖上并用黄泥封严,入糠火中烘熟,取鸡肉汁服食,入冬服1次,冬至服1次,治体虚咳喘及哮证。(3)鸭蒜汤治水臌、水肿:久治不愈,小便不利者,用老母鸭1只,陈大蒜头120克,水煮浓汁不放盐,缓缓饮之。也可以鲤鱼配大蒜,或鲤鱼配赤小豆,服法相同。(4)猪胰治风疹瘙痒:久患风疹,肌肤干燥,瘙痒不止,用猪胰子油(带联贴)1具,红枣120克,先将胰子油切块,入锅炒半熟,加盐少许和红枣,再隔水蒸熟,分次服用。

杨志一

3. 强调传统方剂应用
杨氏认为前人流传下来的常用方剂,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检验的,是千百年来经过无数人身试验证明行之有效的,这比动物试验还要宝贵可信。不少医家一生的经验就体现在一两个方剂上,如刘草窗的痛泻要方、魏玉璜的一贯煎、冯楚瞻的全真一气汤,都是他们一生心血的结晶。我们必须异常珍视这份遗产。因而杨氏一生都重视历代成方的临床应用,除经方外,如补中益气汤、温胆汤、阳和汤、归脾汤等都是他常用的方剂,因此他的医案往往体现了中医药的大法大方,对学习中医药的传统理论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杨氏强调传统方剂应用的又一特点是,临床治疗善于守方,常常以坚持就是胜利自勉,往往辨证一经确定,便不因某些细微末节而轻易改方,故临床上以一方到底而收到病愈证除效果的病案并不少见。

(二)经验专长
1. 治血吸虫病,倡六经论治

解放后杨氏致力于血吸虫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摸索出一套六经辨证施治急、慢性血吸虫病的規律,他指出,血吸虫病的发展过程,由经络而传脏腑,由早期而至慢性期,病情变化错综复杂,决非一般杂病可比拟。更不是一方一药所能通治,主要关键在于寻找出它的发病、传变和治疗规律。本病急性发热阶段,病在阴阳表里之间,为邪正相争阶段,其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如系太阳兼阳明之证,见高热不退,恶心食少,身重便溏口渴喜饮,苔边白中黄腻,脉数,治用达原饮以透太阴之湿,清阳明之热;如系太阴虚热之证,现阴阳失调局面,治疗当以调理阴阳为主,如以面色萎黄、肢腹肿满、食少腹胀、大便溏、舌苔浊腻,脉缓软为主症,则属太阴湿浊型,治以补土运脾为主,治以实脾饮、王氏厚朴散等为主方;如以面色苍黄或暗紫、腹胀满而急、青筋暴露、肌肤甲错、舌有紫斑或瘀点、舌苔黄、脉弦或弦数等为主症,则属厥阴瘀热证,治以柔肝活血为主,用调荣饮、大黄蟅虫丸等为主方;如以面色苍白或黧黑、腹满而软、足跗肿、形体枯瘦或矮小、唇舌淡白、苔白润、脉沉细等为主,则属少阴虚弱证,治以温肾为主,用禹余粮丸、肾气丸和附桂理中丸等。总之,其治疗规律,莫过于六经分经论治,使邪去正复,阴阳协调,从而达到疾病治愈或好转的目的。

杨志一

2. 疗肠伤寒病,以阴阳为纲
杨氏吸取前人经验,结合自己临床体会,归纳出了肠伤寒证治一些基本规律。认为湿温(包括肠伤寒在內)一证,在阳旺之体可化燥而成为实证,即阳明燥结之证,以采用下法为主,逐邪外出,清解肠热,这既可预防或减轻毒血症的产生,亦可预防因肠伤寒持久便秘引起肠出血甚至出现肠穿孔。这称为湿温阳证,以大黄为其主药,故称为湿温大黄证,同时可选用黄连、黄芩、厚朴、半夏、陈皮、栀子、枳壳等配合治疗。在阴盛之体,湿温日久,又可寒化而入太阴和少阴两经,治疗又当扶阳温解,防止虚脱休克,这称为湿温阴证,以附子为其主药,故又称为湿温附子证。至于温病家治疗湿温有辛凉清解、芳香化湿、甘淡滲湿法,方有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一般湿温证可用。但若属肠伤寒的湿温证则早期可用,至中晚期则不一定适用,或只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杨氏40年代前后,曾在吉安行医时用以上方法治疗湿温,迭起重症,名噪一时。

3. 传染性肝炎,重虚实寒热
传染性肝炎急性期发病规律,多因内伤饮食,外感湿毒而起,且往往是由脾胃涉及肝胆。其发病的主要因素是湿,而湿的发生和脾密切相关,因脾为湿土而主升,胃为燥土而主降,湿邪内蕴,脾胃受病,升降失常。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升降失常又导致木郁土中,肝胆之气郁结不畅,其升降亦随之失常,终因湿热熏蒸或寒湿郁遏,胆汁外溢,而致发黄。即以慢性无黄疸型肝炎而论,一般认为相当于中医的肝郁,尽管其病与气血郁滞有关,外感湿邪转居于次要地位,并出现胁痛肝大等症,然临床所见,究以食后腹胀、体倦乏力、大便不调等症较为突出,仍不脱离脾胃两经。其辨证大法,在急性期着重分虚实,即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传变规律;在慢性期着重分寒热,即寒在太阴,热在厥阴的从化作用,由于阳明属腑,腑病多实,太阴属脏,脏病多虚。在急性期既有在脏在腑之分,因而有虚化、实化之证出现。又因太阴脾经为阴中之至阴,易从寒化;厥阴肝经,为阴中之阳,易从热化。在慢性期,病位在脏,《素问·五脏别论》有五脏者,“藏精而不泻也”的明训,故只有从阳虚阴虚两纲来辦寒热,有虚而无实,即寒属太阴,责在阳虚;热属厥阴,责在阴虚。其具体证治,急性期属阳明实证者,面目鲜黄、苔黄口渴、大便结、小便黄赤、脉弦滑数为特征,治用茵陈蒿汤清涤肠胃以利湿热;属太阴虚证者,以面目晦黄、苔白不渴、大便溏、小便黄、脉缓软为特征,治宜用茵陈四逆汤温补气以化寒湿。在慢性期,太阴寒化表现为阳虚血亏,症见面色萎黄、唇舌俱淡、体倦肢冷、食后腹胀、肠鸣便溏、小便自利、脉弦缓等,法取归芪建中汤温阳补血,助通营卫;厥阴热化表现为阴虚血燥,症见颜面潮红、唇燥舌红、胁痛内热、尿黄便结、脉弦细数等,法取三甲复脉汤滋阴软坚,或取丹栀逍遥散养血柔肝解郁。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0392.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